鐵幕下的逆權運動 - 波羅的海之路


1989年是世界充滿變化的的年份,韓國反政府示威、蒙古民主、推倒柏林圍牆,甚至八九六四.....這個時候是世界民主的轉捩點,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為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(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、立陶宛),他們為了脫離蘇聯的鐵幕政權統治,以手牽手方式創下了一項歷史性的創舉 - 波羅的海之路。

背景


在立陶宛的市中心廣場、里加國立博物館和塔林自由廣場中,以紀念1989年命為「波羅的海之路運動」而設立的主題紀念相展。簡單介紹,波羅的海之路(BaltijasCeļš; Baltijos Kelias; Balti Kett)於1989年8月23日晚上在EEST舉行示威活動,人數約為200萬,以廣場和側面道路上進行。參與運動的人來自立陶宛、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,以手牽手15分鐘創造了世界紀錄。 長達595-600公里的生活鏈連接著波羅的海國家的三個首都 - 維爾紐斯,里加和塔林。





當時民眾為要求脫離蘇聯獨立,勝在於報章雜誌上呼籲波羅的海三國民眾出來,以手牽手組成人鏈,以追求和平抗爭,目的是向蘇俄政府表達訴求,而且引起世界的關注。民眾組成600公里的人鏈,當中並佔領主要的交通脈絡,由愛沙尼亞首都柏林貫穿拉脫維亞的里加,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為終站。


景點

 Baltic Way Monument (立陶宛)


位於首都維爾紐斯的紀念圍牆於2010年在交通圈附近的Konstitucijos Avenue和Geležiniovilko Street十字路口豎立,整幅牆有60米長,由多達2萬塊磚組成。



里加國立博物館



里加國立博物館除了講解拉脫維亞的歷史、陳列文物外和蘇聯時期軍事陳列品,而且還有波羅的海之路的抗爭相片及當時的影片,以訪問當時的參與者的憶述。




塔林自由廣場


塔林自由廣場是愛沙尼亞人聚集休憩的公園,當中有一副紀念碑憶述當時當地人參與運動的簡史,同時這裡有一台紀念腳印被命名為「波羅的海之路」終站,即是說這個腳印就是當時一位民眾在人鏈中的最後一位抗爭者。故此當時為這種創舉作紀念,於是當愛沙尼亞成立新政府的時候便以這個位置設成紀念腳印,故此被稱為「波羅的海之路盡頭」(The End of Baltic way)。



合乎和平、理性、非暴力



「波羅的海之路」給世界歷史帶來了重大變化,這通過國民團結和追求共同目標來實現共同承諾和信心,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非暴力抗議和團結行為,是和平文化的活生生的例子。與此同時,他們亦在運動中表達國民能夠開放地獲取信息的機會,並反對被蘇俄迫使承認秘密條約。 這增加了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民族自決的機會,並鼓勵整個蘇聯國民開啟民主運動。 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地爭取獨立,創造了一個先例,而這個先例已成為人類在極權主義之上取得勝利的活生生例子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愛德華之探險手記


Facebook: www.facebook.com/edwatravelling

Ig: edwardtravelling

Blog: http://edwardtravelling.blogspot.com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